城市的高等教育體系作為國家教育體系的一部分,承擔著促進社會發展、培養各類高端人才、推進科技進步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功能。而中山現有的高等教育,實難應對新一輪國際大競爭與港珠澳大灣區戰略所賦予的重任,亟需創新中山市高等教育發展思路,助力中山產業升級,為接下來深度融入大灣區建設奠定扎實的科技、文化基礎。
一、中山市高等教育現狀及問題
目前,中山市僅有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藥科大學中山校區、中山開放大學3所本科院校,和中山職業技術學院、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理工職業學院中山校區3所高職院校。
序號 | 學校名稱 | 主管部門 | 層次 | 性質 |
1 |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 省教育廳 | 二本 | 民辦 |
2 | 廣東藥科大學中山校區 | 省教育廳 | 二本 | 公辦 |
3 | 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 | 省教育廳 | ???/span> | 公辦 |
4 |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 | 省教育廳 | ???/span> | 公辦 |
5 | 廣東理工職業學院中山校區 | 省教育廳 | ???/span> | 公辦 |
6 | 中山開放大學 | 中山市 | 本、???/span> | 公辦 |
中山市的高等教育發展在全省范圍看較為緩慢,在城市發展考核中的創新驅動指標上看,高層次、高水平大學發展中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是高等教育具有院校數量少、辦學層次低、專業布局不合理、過度重視高職院校。目前中山高等教育的量、質與城市人口總量和財政收入均不對稱,已經很難服務于中山的長遠發展。
二是高等院校辦學形式單一,以公辦高職院校為主體,民辦高校為輔,且本科層次院校辦學層次低、科研力量薄弱;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引入力度不強、中外合辦高校未有實質性進展。
三是高等教育發展模式與概念較為模糊,缺乏全局性發展策略。
二、中山市發展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近10年來,中山在省內的經濟增長放緩,GDP增長位列全省較低位。出現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其中有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因,但環比周邊城市,中山的名優企業固化,在過去5年內出現的高新科技企業數量不多,這個與中山市高等教育力量薄弱,過分強調高職教育有密切關系。
為大力引進人才,我市出臺《關于進一步集聚創新創業人才的若干意見》(即“人才新政18條”),又先后出臺《中山市博士后管理工作暫行辦法》《中山市加快引進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暫行辦法》等配套政策,為中山引進高層次人才提供了抓手。但是引得進來人才,是否能夠留得住或者用得好仍然是一個問題。事實上,沒有高水平大學的科研平臺作用,引進來的專家、及科研團隊由于缺乏先進的實驗設備及配套支持,很難在本地開展科研活動。從目前我市的人才政策可見,人才發展大多還是靠“引入”而非“培育”,缺乏高水平大學是目前中山無法“培育”人才的最大關鍵。
綜合上述,中山市發展與推進一流水平高等教育具有以下幾個必要性:
一是全力發展高等教育有利于充分發揮高校創新主體作用。高等教育是高水平科技創新的主要源頭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也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實施區域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高水平科技與高素質人才的支撐,高等教育的服務至關重要。
二是發展高水平高等教育有助于加強創新平臺體系的建設。目前我市的建設藍圖中,明確了坦洲科創島、三角迪茵湖科創基地建設,同時連同翠亨新區和火炬開發區構建“兩區一湖一島”格局,目的在于爭取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國家級創新平臺、省級重大科研平臺等落戶中山。但是,這里缺乏了高校作為平臺建設的有力支持,更加突顯了高等教育在于創新平臺構建過程中的必要性。
三是高等教育發展將加快聚集創新人才,服務區域創新和發展。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天然容器,所以一般高校林立的城市,當地高科技企業的數量呈現正相關性。目前我市先后推出“英才計劃”“優才工程”,通過以才引才、柔性引才等方式,培育和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物或青年科技人才。但是,缺乏良好的高等教育基礎,引入的人才將不容易保持,缺乏可持續性。因此,進一步大力推進高等教育的發展,刻不容緩。
三、中山市發展高等教育的建議
一是確立文、理相結合的高層次高水平綜合型大學的建設方向。
知識經濟時代,各行各業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兼人文精神,能實現知識通融與遷移的各類人才。從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來看,此類人才,更多源于高層次高水平綜合型大學。這部分高校往往在培養、發揮高質量文科教師作用基礎上,大力發展理工學科。對于高等教育資源貧乏的中山來說,亟待借鑒已有的優良做法,辦好文科、大力發展理工科,建設文、理協調發展的綜合性高校,為中山充分融入到港珠澳大灣區建設奠定必要的智力基盤。
二是引入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合辦高水平大學的模式。
廣東省在引入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工作上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目前我省已建立或將建設的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外合辦高等院校有:
院校名稱 | 城市 | 引入院校 | QS世界排名 |
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 珠海 | 香港浸會大學 | 277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 深圳 | 香港中文大學 | 49 |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 | 深圳 | 莫斯科大學 | 90 |
汕頭以色列理工大學 | 汕頭 | 以色列理工學院 | 247 |
以下為即將建設的中外合辦院校 | |||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 廣州 | 香港科技大學 | 37 |
香港城市大學(惠州) | 惠州 | 香港城市大學 | 55 |
從上表可看出,香港高校到廣東省,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創辦分校的意愿較為強烈,而目前香港8大公立院校中,已有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到廣東省設立分校并開展招生,部分尚在建設中。深圳由于地緣優勢,加上政策和發展地位的獨特優勢,在引入院校中有很多便利。中山市早年引入澳門科技大學及英國考文垂大學的辦學資源,嘗試在中山設點或者建立獨立學院招生,但是數年未見有下文,而且澳門科技大學、考文垂大學在QS世界排名中未能列入排名,并不屬于優質的教育資源。引入境外優質教育資源,關鍵在于“優質”二字,在篩選合辦院校的階段,應整合各方資源,充分了解意向院校的影響力及優勢學科。
三是引入國內雙一流大學在中山創建一校多區的模式。
優質教育資源不僅僅可以從境外引入到國內,也可以從省外引入到我市。目前中山大學先后在廣州、深圳和珠海建立一校五區(北校區、南校區、東校區、珠海校區和深圳校區)。中大根據校區所在地設立優勢學科,因地制宜地開展科研與教學,是充分實現高等教育與地區發展協同發展的重大嘗試,從目前珠海校區的發展可見這種創舉的階段性成功。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按照廣東省、珠海市和學校三方共建的新模式,以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為基礎,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教育、文化、健康、科技高端科教中心、研究中心和創新中心。省市共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模式是最為節約而且相對快速。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和電子科技大學合作共建,是廣東省省市共建高校和首批普通本科應用轉型試點高校,具備了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潛力。電子科大中山學院在辦學初期,長期位列全國民辦獨立學院前十,和珠海市的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處于一種競爭關系。但是發展數年,目前北師大珠海已經成為一本院校并納入北師大主校的建設藍圖,而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仍只能錄取二本生源,并且在招生中略顯頹勢。主要是由于中山學院的辦學性質為經費自籌事業單位,經費收入主要是學費收入,來源比較單一,同時由于學校土地面積嚴重不足,導致在硬件建設、學科建設方面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同時體制機制、資金投入等制約因素,在引進高水平人才、吸引高質量生源、提升辦學層次方面受到嚴重制約。此外中山學院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偏弱,有顯示度的科研成果不多,??蒲许椖颗c地方企業合作的深度與廣度不夠,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結合度不高,支撐力不夠,與中山市經濟社會發展對學校的要求和期待有差距。
港珠澳大灣區建設是中國經濟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中山必須承擔好國家、地方賦予的重任。發展高等教育是中山參與港珠澳大灣區分工和建設的需要,亟待調配各方資源,舉全市之力,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最終實現產學研的互動發展,扎牢中山的社會、經濟發展基礎,為融入大灣區建設奠定扎實基礎。